咨 詢 電 話:0519-80897318
傳 真:0519-87330017
網 址: www.bricallaw.com
公 司 地 址:江蘇省溧陽市溧城鎮城北工業新區吳潭渡路16號
秸稈“五料化”是重中之重 |
中央和農業部一號文件:推進綠色發展,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力度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第二條: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中提出:“鼓勵各地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稈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p> 在今年農業部一號文件:《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中第三條:推進綠色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中提出:“鼓勵各地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稈還田、集運、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繼續開展地膜清潔生產試點示范?!?/p> 今年中央和農業部一號文件把秸稈補貼、秸稈綜合利用支持作為工作重心來發展,為今后的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十九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路線圖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梢哉f,十九大報告為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線。 第一,必須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我們要牢記“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因此,必須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第二,加快構建環境管控的長效機制。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鼓勵發展綠色產業,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使綠色產業成為替代產業,接力經濟增長。 第三,全面深化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推動綠色產品和生態服務的資產化,讓綠色產品、生態產品成為生產力,使生態優勢能夠轉化成為經濟優勢。當前,我們應當全面深化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 一是完善綠色產業的制度設計,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二是完善綠色消費的制度設計,加快建立綠色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 三是完善綠色金融的制度設計,使金融系統成為經濟系統綠色轉型的支撐平臺。 四是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十九大報告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表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 農業部發布秸稈利用“十大模式” 小麥、棉花、玉米……這些農作物的秸稈怎么用?不同地區Z適合的方法是什么?農業部給出了權威建議!農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介發布秸稈農用十大模式的通知》。 東北高寒區玉米秸稈深翻養地模式 基于東北地區玉米生產所處的氣候與生態條件,以“深翻還田”為核心,通過促進農機農藝技術的結合。聯合收割機收割玉米后,將玉米秸稈粉碎均勻拋灑地面,然后用重型拖拉機深翻還田,在春季進行耙平,開展下一季農事生產。 西北干旱區棉稈深翻還田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通過集成機械粉碎和深翻還田技術,利用秸稈粉碎還田機,將剛收獲完的棉花秸稈粉碎后均勻拋撒于土壤表面,然后進行耕翻掩埋。 黃淮海地區麥秸覆蓋玉米秸旋耕還田模式 基于黃淮海地區小麥-玉米輪作種植制度,在小麥收獲季節,利用帶有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聯合收割機將小麥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撒在地表,直接免耕播種玉米;在玉米收獲季節,用秸稈粉碎機完成玉米秸稈粉碎,然后采用大馬力旋耕機趁秸稈青綠時進行旋耕,完成秸稈還田作業后播種小麥。 黃土高原區少免耕秸稈覆蓋還田模式 在作物收貨后,將農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地表,土地不進行翻耕,翌年采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或進行表土層耕作播種,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生產成本。主要作業環節包括作物收獲→秸稈粉碎處理→土壤深松→表土作業→免耕播種→田間管理等。 長江流域稻麥秸稈粉碎旋耕還田模式 農作物秸稈通過機械化粉碎和旋耕機作業直接混埋還田,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秸稈還田在培肥能力和增產增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目前長江流域應用范圍Z廣的一種秸稈直接還田技術。 華南地區秸稈快腐還田模式 早稻收割后,將秸稈就地粉碎,并保持一定的水層,通過化學腐熟劑、生物腐熟劑雙重作用,實現秸稈在短期內快速腐熟還田,從而不影響晚稻插秧,并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秸-飼-肥種養結合模式 “秸-飼-肥”種養結合模式是指農作物秸稈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處理方法,添加輔料和營養元素,制作成為營養齊全、適口性好的牲畜飼料。包括作物種植、秸稈收集、飼料加工、畜禽規?;B殖和有機肥生產等若干支撐環節。 秸-沼-肥能源生態模式 利用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秸稈制取沼氣,通過管道或壓縮裝罐供應農村居民生活用能,或者提純后制取“生物天然氣”供車用或工業使用。秸稈制沼氣后的沼渣、沼液可直接還田,也可經深加工制成含腐殖酸水溶肥、葉面肥或育苗基質等,應用于蔬菜、果樹及糧食生產。 秸-菌-肥基質利用模式 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通過與其他原料混合或經高溫發酵,配制而成食用菌栽培基質,食用菌采收結束后,菌糠再經高溫堆肥處理后歸還農田。 秸-炭-肥還田改土模式 將農作物秸稈通過低溫熱裂解工藝轉化為富含穩定有機質的生物炭,然后以生物炭為介質生產炭基肥料,并返回農田,以改善土壤結構及其他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 農業部印發《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方案》 為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東北地區秸稈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推動黑土地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鞏固黃金玉米帶的戰略地位,5月16日,農業部印發了《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0年,力爭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新增秸稈利用能力2700多萬噸,基本杜絕露天焚燒現象,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水平大幅提升,耕地質量有所提升;培育專業從事秸稈收儲運的經營主體1000個以上,年收儲能力達到1000萬噸以上,新增年秸稈利用量10萬噸以上的龍頭企業50個以上。 《方案》指出,要針對東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和自然氣候條件特點,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提高秸稈農用水平;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提高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水平;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標準化水平;以產業提檔升級為目標,提高秸稈市場化利用水平。要編制省級方案,強化統籌推動;實施一批試點,強化示范帶動;搭建創新平臺,強化科技支撐;推介典型模式,強化培訓推廣;推出一批政策,強化發展動能。 《方案》提出,農業部和東北三省一區農業主管部門將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定期調度督導機制。同時,東北三省一區和重點縣市要及時總結秸稈綜合利用的典型模式和成功做法,加強模式推介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宣傳東北秸稈處理行動的做法成效,提高農民有效利用秸稈、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大力營造推進東北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的良好環境。 《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快秸稈能源化利用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秸稈生物質能發展迅速,具體表現在:秸稈生物質發電從無到有;秸稈沼氣建設一路高歌;秸稈燃料乙醇產量躍居世界第三;秸稈生物柴油困境中尋求突破,得以快速發展;秸稈燃料需求逐年遞增。 《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900億千瓦時,其中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700萬千瓦,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萬噸。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在大氣污染形勢嚴峻、淘汰燃煤鍋爐任務較重的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等區域,以及散煤消費較多的農村地區,加快推廣秸稈等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為村鎮、工業園區及公共和商業設施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 在農林資源豐富區域,統籌原料收集及負荷,推進生物質直燃發電全面轉向熱電聯產;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加快西部地區垃圾焚燒發電發展;在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比較豐富的鄉鎮,因地制宜推進沼氣發電項目建設。 到2020年,生物質能產業新增投資約1960億元。其中,生物質發電新增投資約400億元,生物天然氣新增投資約1200億元,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產業新增投資約180億元,生物液體燃料新增投資約180億元。 多政策文件推動秸稈有機肥產業發展 2015年底,農業部出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今年上半年,農業部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在全國選擇100個果菜茶重點縣(市、區)先行示范。在農業部《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中,《方案》認為,化肥的過量使用,不但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影響產品品質。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既利于果菜茶節本增效,又利于提質增效。制定“化肥用量明顯減少,產品品質明顯提高和土壤質量明顯提升”的“一減兩提”行動方針。力爭用3~5年時間,初步建立起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組織方式和政策體系,集成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生產技術模式。 秸稈有機肥中有機質十分豐富,氮、磷、鉀養分較為均衡,還含有各種微量元素,是各種作物、各種土壤都適宜的常用肥料,具有提高產品品質、增加產量的顯著效果?!兜?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的出臺對推廣使用秸稈有機肥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加快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 在今年8月15日農業部下發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0)》中,明確指出: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纖維素、粗蛋白、粗脂肪和氮、磷、鉀、鈣、鎂、硫等各種營養成分,可廣泛應用于飼料、燃料、肥料、造紙、建村等各個領域。 文件提出總體思路:要圍繞種養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以及著力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等突出問題,聚焦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種養業廢棄物,按照“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以就地消納、能 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以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并重為導向,采取政府支持、企業運營、杜會參與、整縣推進的運作方式,構建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種養加協調發展模式,探索典型縣域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綜合性整體解決方案,形成縣鄉村企聯動、建管運行結合的長效機制,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文件提出基本原則:整縣推進:重點在養殖大縣、產糧大縣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縣建設,實施規?;N養加一體化項目以及秸稈、畜禽糞便等種養業廢棄物處理工程。 機制創新:支持具有成熟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主體投入工程建設。 循環利用:建設秸稈青(黃)貯、炭化還田改土、秸稈加工商品化基質工程,實現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建設沼渣沼液還田工程、有機肥深加工工程,實現畜禽糞便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 種養協調:支持規?;B殖場(區)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搞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在種養密度較高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集中處理中心,探索規模養殖糞污的第三方治理與綜合利用機制。 從黨中央、國務院到農業部,2017年相關政策的關注重心都把發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的“五料化”應用放到了重中之重,在政策利好下,相信2018年我國秸稈產業的轉型升級有望到來! |